老兵这碗面 凭什么征服了南北方的胃?
编辑日期:2024-08-23 17:00:55 作者:
晨光熹微
安徽省太和县的街道上
充满面和辣椒的香味
每十家店铺
至少有一家是做板面生意的
店主说:
“做板面虽然辛苦
但能养家糊口赚点钱
比打工要强一点”
如今,太和板面早已走向全国
创造的价值斐然
这背后离不开一个退役老兵的付出

父亲病重,不得已退役
“手上要有茧,脚上要有泥
脸上要有灰
种出来的辣椒才好吃
做出来的板面才香。”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郭庙镇
“细阳红”种植基地里
一簇簇辣椒顶着烈日生长
红彤彤一片,煞是喜人

一位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汗衫的
魁梧大汉正在劳作
衣服湿了又干
眼前这位农民
就是安徽毛利香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退役军人阮保华
1993年
阮保华如愿参军
成为原沈阳军区某炮兵部队的一名战士
1995年7月
驻地抚顺市遭遇特大洪水
阮保华在救援4名群众时
土墙突然倒塌
生死瞬间他用身体扛住土墙
群众安全了
他的左手臂却粉碎性骨折
康复归队后记三等功一次

“父病重,家里离不开你!”
正当阮保华准备在部队大展身手时
家中现实情况让他陷入两难:
二弟、三弟都比自己入伍晚
父亲病重,母亲身体也不好……
最终,阮保华选择了退役
在家照顾父亲的同时
阮保华也在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认识了第三代太和板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退役军人宋建平
并拜其为师
不到3个月
他就掌握了太和板面手艺的精髓
第一次创业失败
父亲病情好转后
阮保华带着不到100元
只身前往广州
为了攒钱创业
阮保华找到一份月薪450元的
酒店保安工作
不到一年就当上了保安队长
有了一点积蓄后
阮保华辞去工作
向亲戚借来3万元
开了第一家板面馆
由于选址不好
加上南北饮食习惯差异
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一下子走进低谷的阮保华
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板面了”
之后,他当过电子厂工人
经营过电器专卖店
也做过服装外贸生意
割舍不下“板面情缘”的他
决定再次开启“板面人生”
2017年
阮保华带着100多万元积蓄回到家乡
“以前只想着
开一家高标准的板面形象店
做好自己的精品
但是开一个店只能成就自己。”
阮保华思考着
造就更多“太和板面人”

经过3个月的考察和分析
他认为太和板面味道的关键
首先在于香辛料,其次是辣椒
他决定从原产地买来调味料
再统一卖向全国
同时打造太和板面
香辛料、辣椒和板面系列产品的供应基地
让板面人得到更大实惠
“徽酷板面”品牌诞生
2017年底
一家一站式板面香料专供平台
安徽毛利香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为拓宽销路
阮保华揣着上万张名片
开车北上山东、河北等地跑市场
一家家店跑
不厌其烦地推销、沟通
凭着这股劲头
他有了第一批客户


初有成就的阮保华
不再满足于纯粹的产品供应
于是着手自主研发
2018年
“徽酷板面”品牌诞生
阮保华带领主创团队研发出
“太和板面专用鸡精”
“徽酷捞拌汁”“徽酷板面秘制调味料”
“徽酷速食方便面”等产品

不久后,阮保华又开始
培育板面专用辣椒和优质小麦
他带着员工一次次
跑省农科院找专家讨教
高薪聘请专业队伍
最终培育出辣度稳定、亩产高的
“细阳红”板面专用辣椒
和单产高的优质小麦
其产品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如今,“徽酷板面”
在全国已有1500余家连锁店
合作门店上万家
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
同时,作为一个餐饮创业服务平台
“徽酷板面”也带动着
越来越多的人成功创业
战友帮战友!
“没有阮班长
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
高国海退役后
因单位调整离职
上有老下有小
高国海一度陷入迷茫
他通过战友找到了阮保华
得知其来意后
毫无保留地将板面技术传授给他
还提供了2万多元无息借款
作为他的启动资金
并全程跟进指导创业
就这样,高国海把他的
第一家太和板面馆开在了秦皇岛
像这样慕名找到阮保华
并得到帮助的战友还有很多

为帮助带动更多战友就业创业
2020年
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
阮保华成立了太和县
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
给予退役军人全程免费扶持、技术指导
先后带动305名退役军人创业
462名军嫂就业
在阮保华的板面里
有苦涩、有欢喜、有责任、有柔情
属于他的板面故事还在继续
“唯有吃苦耐劳、奋勇开拓
才不负部队的培养”
阮保华说